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黄冈KTV招聘网 > 黄冈热点资讯 > 黄冈学习/知识 >  语出《金刚经》第十品答原静书出读者皆喜澄善问师善答皆得闻所未

语出《金刚经》第十品答原静书出读者皆喜澄善问师善答皆得闻所未

2022-10-14 19:42:10 发布 浏览 579 次

语出《金刚经》第十品。

答原静书出,读者皆喜。澄善问,师善答,皆得闻所未闻。师曰:“原静所问,只是知解上转,不得已与之逐节分疏。若信得良知,只在良知上用工,虽千经万典,无不吻合,异端曲学,一勘尽破矣,何必如此节节分解!佛家有‘扑人逐块’之喻,见块扑人,则得人矣,见块逐块,于块奚得哉?”在座诸友闻知,惕然似有惺惺悟。此学贵反求,非知解可入也。

【译文】答陆原静的信公开后,读者们都很高兴。陆澄善于提问,老师善于解答,都是闻所未闻的见解。先生说:“原静所提的问题,都是围绕着文辞句意的辨析与理解展开,不得已跟他逐段分析。如果相信良知,只在良知上用功,那么即使翻阅再多的经典,也没有不吻合的,各种异端邪说,一经核对就彻底破除,哪用得着这样逐段辨析呢?佛教有‘扑人逐块’的比喻,看见石块去追人,可以追到投掷石块的人,如果看见石块去追逐石块,那么在石块上能得到什么呢?”在座的朋友听到后,警觉而有所省悟。由此可,学问在于反求诸己,不是靠文辞句意的辨析可以达到的。

见《涅槃经》第二十六品:“凡一切凡夫,虽观于果,不观因缘,如犬逐块而不逐人,亦复如此。”

答欧阳崇一

【】崇一来书云:“师云:‘德性之良知,非由于闻见,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,多见而识之,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,而已落在第二义。’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,然学者之知,未尝不由见闻而发。滞于见闻固非,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。今曰‘落在第二义’,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,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,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。如何?”

良知不由见闻而有,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,故良知不滞于见闻,而亦不离于见闻。孔子云:“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”良知之外,别无知矣。故“致良知”是学问大头脑,是圣人教人第一义。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,则是失却头脑,而已落在第二义矣。近时同志中,盖已莫不知有“致良知”之说,然其功夫尚多鹘突者,正是欠此一问。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,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,则凡多闻多见,莫非致良知之功。盖日用之间,见闻酬酢,虽千头万绪,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,除却见闻酬酢,亦无良知可致矣。故只是一事。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,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,此与专求之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,其为未得精一之旨,则一而已。“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,多见而识之”,既云择,又云识,其良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;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,则已失却头脑矣。崇一于此等处见得当已分晓,今日之问,正为发明此学,于同志中极有益。但语意未莹,则毫厘千里,亦不容不精察之也。

【译文】欧阳崇一来信说:“老师讲:‘德性良知不从见闻中获得,如果说多听,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;多看,记在心里,那么就是在见闻之中去寻求了,已经落在第二层含义了。’我认为,良知虽然不从闻见中获得,但学者的良知,不能不通过见闻发挥出来。拘执于见闻固然不正确,但见闻确实是良知发挥作用的地方。现在说‘落在第二层含义’,恐怕是针对那些专门以闻见作为学问的人而言,如果扩充良知到闻见中去,似乎也是知行合一的工夫,这种理解如何?”

良知不通过见闻产生,但见闻都是良知的作用,所以良知不滞留于见闻之上,但也离不开见闻。孔子说:“我有知识吗?没有啊。”在良知之外,没有其他知识了。所以致良知是学问的关键,是圣人教人的首要内容。如今说专门在见闻上去探求,就是没有把握关键,已经落在第二层含义上了。近来,诸位同志大概没有不知道致良知学说的,但是做工夫仍然有点糊涂,正是因为欠缺这一追问。一般而言,学问工夫只要宗旨把握准确,如果专心以致良知为要务,那么凡是多闻多见,没有不是致良知工夫的。在日常生活中,待人接物,虽然千头万绪,都是良知的扩充作用,除了各种应酬交往,再没有良知可以扩充了。所以只是一件事。如果说扩充良知要去见闻中探求,那么这种说法就难免将良知和见闻分为两截了。这和那些在见闻上探求的人虽然稍有不同,但他们没有得到精一的宗旨,这一点却都是相同的。“多听,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;多看,记在心里。”既然说选择,又说认识,那么良知没有不在这些活动中呈现的;但如果用意只是专门在多听多见上去选择和认识,那么就丢失了学问的宗旨。你在这些地方应当已经洞察分明,如今发问,正是要阐发这个学问,对同道极为有益。但是如果话没有讲透彻,那么就毫厘之差,千里之谬了,不得不仔细辨析清楚。

语出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曰:‘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。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。’”

【2】来书云:“师云:‘《系》言“何思何虑”,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,更无别思别虑耳,非谓无思无虑也。心之本体即是天理,有何可思虑得!学者用功,虽千思万虑,只是要复他本体,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。若安排思索,便是自私用智矣。’学者之蔽,大率非沉空守寂,则安排思索。德辛壬之岁着前一病,近又着后一病。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,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别?恐认贼作子,惑而不知也。”

“思曰睿,睿作圣。”“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。”思其可少乎?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,正是自私用智,其为丧失良知,一也。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,故良知即是天理。思是良知之发用。若是良知发用之思,则所思莫非天理矣。良知发用之思,自然明白简易,良知亦自能知得。若是私意安排之思,自是纷纭劳扰,良知亦自会分别得。盖思之是非邪正,良知无有不自知者。所以认贼作子,正为致知之学不明,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。

【译文】来信说:“老师讲:‘《系辞》所谓“何思何虑”,是讲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,再没有别的思虑,不是说没有任何思虑。心之本体是天理,有什么好思虑的呢?学者用功,虽然千思万虑,也只是要恢复心之本体,不是以自己的私意去揣摩思索出来。如果刻意去思索,就是自私和耍小聪明了。’学者的毛病,通常不是沉迷于空虚寂静,就是刻意思虑。正德十六年以前我犯了前面一个毛病,近来又犯了后一个毛病。但思虑也是良知的发用流行,与刻意安排怎么区别呢?我总担心认贼作子,迷惑而不知。”

“思考能够使人睿智,睿智是成为圣人的基础。”“心这个器官其职能在于思考,思考就可以得到。”思虑怎么可以少呢?沉迷于空寂与刻意思索安排,都是自私、耍小聪明,从丧失良知这一点来说,都是一样的。良知是天理昭明灵敏的地方,所以良知就是天理。思考是良知发生作用。如果是良知发生作用的思考,那么所思考的东西都是天理。良知发挥作用的思考,自然明白简单,良知也自然能知道。如果是刻意的思考,自然纷纷扰扰,良知也自然能分别清楚。思虑的是非与正邪,良知没有不知道的。所以认贼作子,正因为致良知的学问不明白,不知道在良知上体认。

语出《尚书·洪范》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